register注册 phone 010-69375123

Alliance information

联盟资讯

南粤祠堂建筑特色分析

我国的祠堂文化萌芽于夏商周,至宋代形成完备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其首要功能是祭祖,其次还有教育子孙、加强宗族凝聚力的作用。祠堂在全国各地城乡均有分布,按性质可分为民居式祠堂和园林式祠堂两大类。民居式祠堂是指按姓氏家族修建的祠堂,园林式祠堂是指历史名人的专祠。本文阐述的是存在于南粤民间大量的民居式家族祠堂。由于它往往集中了一族人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蕴含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研究价值。 

 1、 南粤祠堂建筑的空间特点 
  祠堂的选址及外部环境 
  南粤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村落布局中,最普遍的特点是祠堂位于村口附近最突出、最显眼的位置。以中山市南茶东村为例,民宅大都坐北向南,呈梳式布局,村中规模最大的陈氏宗祠位于村落的东南边,最靠近村口牌坊,陈氏宗祠由并排三个形制相对完整的祠堂组成,中间一个最高,规模最大,门前有晒坪,背后是山林坡地,西、北面是密集的民宅。整体村落形成“牌坊――村路――祠堂――民宅”的布局顺序。祠堂整体环境又是“晒坪――祠堂――山坡林地”的布局顺序。祠堂选址在符合约定俗成的传统框架前提下,视觉景观效果颇佳。进入茶东村牌坊后,沿着窄窄的村路走来,绕过一个浓荫匝地的小公园,宽阔的晒坪使眼前豁然开朗,一字排开的宗祠正面雕梁画栋、蔚为壮观,背后山林绿树掩映,仿如在眼前展开一幅画卷。(图1) 
   
  祠堂的空间特点 
  陈氏宗祠的空间布局基本沿袭中原地区传统建筑形式(图2)。从平面可以看出,这些祠堂建筑具有以下空间特征: 
  第一,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平面基本形制是三横两纵围合而成的“日”字形的院落布局。东西走向的三横分别是门堂、中堂、祖堂,之间有内庭院形成分隔和过渡,是祠堂举办主要仪式的功能空间,门堂次间前为塾台后为塾间;南北走向的两纵是带侧廊的厢房,规模小一些的祠堂只有侧廊没有厢房,是联系三堂和服务性质的辅助空间。 
  第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以实体建筑围合庭院空间。 
  从南东村的陈氏宗祠平面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其空间布局其实就是中原传统的四合院布局,而且是三个四合院的组合形式。中间一间规模最大,左边次之,右边最小。从每个空间布局来看,与传统北方四合院空间布局非常相似。内院都是由两堂和侧廊围合而成,外墙很封闭,院内有乾坤。形成封闭、半封闭、开敞三种空间的交替穿插。 
  第三,单元建筑形制稳定,群体间联系灵活有效。 
  在三横两纵两庭院基本形制基础上可以向东西方向横向扩展,如几间祠堂联在一起,之间由窄巷(俗称“冷巷”)或侧院连接过渡。冷巷和侧院前端正面加一个小门楼,则外立面就浑然一体了。 
   
  祠堂的屋顶结构 
  祠堂屋顶梁架形式是结合了北方常用的抬梁式构架和南方常用的穿斗式构架的混合形式,孙大章在《中国民居研究》中称之为“插梁式构架”。其结构特色是“承重梁端插入柱身”。即屋面的每一根檩条下皆有一柱,或瓜柱、或驮墩斗拱、或金柱、或檐柱、或中柱,柱底与檩的垂直方向以梁连接。插梁式斗拱最常见的是驮墩斗拱、瓜柱式、博古式三种。 
  以陈氏宗祠为例,驮墩斗拱式用于门堂及中堂的前檐步架,因门堂前檐步架最接近大门,梁与驮墩雕以吉祥图案等木雕,可以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梁公祠的前檐步架的则有精美的人物木雕(图3)。瓜柱式用于门堂、中堂的心间梁架及祖堂,以简洁粗壮的形态撑起高高的屋架,传达出力量感(图4)。博古式则用在庭院两边侧廊的梁架,小巧精致富于变化。(图5) 
   
   
  2、 南粤祠堂建筑的装饰特点 
  由于祠堂在民众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尽全家族之力打造装饰,所以其装饰规模是普通民居不可比拟的。最有代表性的首先是屋顶的装饰。 
   
  祠堂的屋顶装饰 
  屋脊是确定屋顶形象的主要框线,也是屋顶的装饰重点。位于屋顶正中的正脊更是重中之重。南粤祠堂不同建造年代风行不同形式的正脊,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技术进步。最常见的是船脊、博古脊、陶塑瓦脊三种形式。 
  船脊是较为古老的屋脊形式。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先民以“舟楫为生”,舟船的形象久之便化身为屋脊。又因正脊两端高翘形似龙船,也称作龙船脊。陈氏宗祠的门堂、中堂和祖堂就都是龙船脊。以南粤特有的锅耳山墙配龙船脊,加之黑白红三色的适当运用,庄重而不失靓丽。(图6) 
  博古脊是清中期南粤地区盛行的屋脊形式。展现的是封建社会盛世的瑰丽。博古图案是乾嘉盛世年间盛行于全国的装饰纹样,南粤地区则将其运用在祠堂正脊的两端,形成独具特色的博古脊。典型的博古正脊由对称的两组博古头、鳌鱼、小品、花窗和中间一组主画组成。主画和小品的工艺均为灰塑,南区梁公祠正脊即为博古脊。(图7) 
  随着艺术陶艺的发展进步,清晚期还盛行陶塑瓦脊,即用泥塑好的造型经窑烧制好后安装到屋脊上。陶塑题材大多为人物,主要见于一些当时发达地区的大型祠堂,最典型的如广州的陈氏书院。 
   
  祠堂的其他装饰特点 
  除屋脊外,南粤祠堂的建筑装饰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装饰工艺多样,体现当时当地装饰技术的最高水平。一座祠堂往往综合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彩绘等多种装饰工艺,且同一种工艺也有多种技法。以陈氏宗祠和梁公祠为例,主堂前檐步架的斗拱、檐板(当地俗称唇板)、门窗用木雕工艺,其中斗拱主要是圆雕人物,唇板都是花鸟鱼虫浮雕,门窗是浮雕和透雕。墀头多用砖雕装饰(图8)。柱础、栏杆、月梁、石鼓、梁头、塾台侧面等使用石雕。门堂墙楣有彩色壁画,乌木大门有彩绘门神。最大量使用的还是南粤最有代表性的灰塑工艺,搏风头、门头、外墙、侧廊屋脊等处比比皆是。(图9) 
  第二,装饰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厚,寓教化于装饰。南粤民间祠堂少有庄严肃穆的氛围,更多的是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这体现在鲜艳色彩的运用和贴近生活的装饰题材上。如欧氏宗祠大门的彩绘,色彩艳丽的门神布满整个幅面,给人铺面而来的震撼(图10)。陈氏宗祠屋脊、门头上的灰塑、内墙上的壁画,无不真实地描摹着自然景物的色彩,在黑色底色的统领下,艳而不俗。装饰造型也运用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如岭南特有的荔枝、石榴都用来象征多子多福,菠萝代表吉祥,民居窗楣常用的蝠鼠在梁公祠的正脊上也有很多。这些大量的装饰主要传达两个主题,一是祈福,二是教化。教化功能主要由墙楣壁画实现,这些壁画就像无字书,讲述着一个个礼义廉耻、精忠报国、教人向善的故事。 
  第三, 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岭南文化是古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交流融汇的结果。在封闭条件下形成的古越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底本。唐宋以后,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正统的儒家文化,所以南粤地区的祠堂建筑在功能布局及装饰寓意上呈现更多的是儒家文化的传统情怀。从三国至南朝,全国外贸重心逐渐移至广州,自此岭南领海洋文化之先。在祠堂建筑上突出地表现为灵活变通和经世致用的品性。如“夔龙卷草纹”在祠堂装饰中的大量应用就是一例(图11)。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脚兽,长相似龙。广东地区的粤人自古以蛇为图腾,蛇为龙的原型,赖德劭先生指出这种构图手法为“多变的海藻水草和草龙纹饰图案。海藻水草纹饰线条流畅优美,轻盈飘扬;草龙纹饰以夔龙头为首,龙身却变为盘旋飘舞的水草纹饰。”所以大量地使用夔龙纹样作为装饰并非偶然,是古老的百越文化影响的积淀和显现。夔龙卷草纹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装饰中相当流行,正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融合的例证。 
   
   
  3、南粤祠堂建筑的文化价值 
  家族祠堂是祭祀祖先、宗族活动的公共场所。类似祭祀祖先、举办典礼、合议族事等宗族活动都要合族人一起在祠堂进行。届时族人组织祠墓祭扫、祠宇修茸、修撰宗谱、瞻顾孤寡、迎神赛会、唱戏娱众等活动。祭祀都有比较固定的仪式,祠堂是实行春、秋二祭的场所。祭品包括全猪全羊和各种菜肴、水果。举行祠祭时行三撰、三爵和帛文三献礼,祭祀是家族中最重大的活动。 
  祠堂是家族制度的具体标识,是宗族意识的物质象征。族人在祠堂里祭祀祖先、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劝诫子孙、宣讲族训、教育新人、宴请功名等系列活动都是在培育宗族意识。祠堂的辉煌,说明了宗族的兴旺,名门望族的祠堂,一般都建筑宏伟,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成就。祠堂规模代表了门第等级。 
  现在,祠堂的许多古老仪式被越来越淡化,年轻人对祠堂所代表的宗族意识也越来越概念模糊。但祠堂并没有在村民的生活中淡出,如今修缮好的祠堂既是博物馆、陈列馆、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又是人们茶余饭后聊天讲古的聚集场所,与时俱进地担负了新的功能。而且其可利用价值还在不断延伸。如今的祠堂既是经济活动的平台,又是功利社会中的一块精神绿洲,毕竟它所代表的道德伦理是人类永恒的信念。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

发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