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注册 phone 010-69375123

Alliance information

联盟资讯

推进新农村建设 壮大新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壮大新农村经济财务发展是我国当前农村社会发展过种中必须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更好地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壮大新农村经济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充分借鉴国外的农村发展经验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 经济建设 建设模式 科教兴农 
  中图分类号:F3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63-02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2005年12月29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的第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在全面部署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着重研究了未来五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提出“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这一新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就像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描述的那样:“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 
  温家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全民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都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如果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就很难实现。应通过新农村建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改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壮大新农村经济发展。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活农民主体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建设新农村需要激发农村的内部活力,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里,农民有着强烈的求富心理,我国广大农民在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正在积极地探索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富裕起来。只要能够致富,农民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农民也很容易号召起来。但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经验、力量和知识等各方面都有限,不可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政府具有最强的组织性、最强的号召性、最强的权威性、掌控着最丰富的资源等特点,没有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无论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作保障。因此,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起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应运用现代农业知识教育农民,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农业观念。要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组织引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把传统的小农经济转变为现代化大农业。要用扎实全面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于农民的耕、种、管、收、售;要运用快捷的市场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销售渠道;要运用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法制观念为农业的发展引路护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我国农村有两大优势资源:一是土地资源,二是劳动力资源,随着我国农村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政府应该要充分利用好农村这一独特的劳动力资源,注意到农民求富的迫切愿望、易于组织起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现实情况,根据具体的地方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经济政策,明确指出所发展的道路,号召农民起来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的经济肯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生产要素情况合理的选择适宜本地发展的模式。 
  1.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即遵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则,立足本地资源求发展,充分利用农村地多的资源优势,创建村级所有、经营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积极发展养殖、农产品开发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2.租赁经营型。即适应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实现滚动发展, 将集体闲置的土地、林场果园、房地产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租赁闲置的校舍、村委会场所。农村行政体制改革以后,合村并组,撤点并校,有相当一部分校舍、村委会目前闲置,每年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来管理和修缮这些设施。有条件的村可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对这些闲置的场所进行租赁,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二是租赁“荒芜”资源。农村“荒芜”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有大量闲置的土地,可以按照政策,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这些资源租赁经营,发展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 
  3.主导产业带动型。即与农村产业经营相结合,围绕实施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示范作用。在培植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拉长产业政策,实现农业的多次增值。村级可以在科技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而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一是开展营销服务。营销组织是农业产业化中联接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当前农村营销组织已经不断发育并壮大;二是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产业化搞得好的村可以围绕主导产业兴办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加大对农业的教育与科技投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教育与科技投入。 
  从我国农村的现状来看,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非常低,这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据2006年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9亿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占48.0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系统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不到5%。这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阻碍了农民致富的动力和能力,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技术的推广成本。 
  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积极发挥自身的市场引导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及时提供农民增收的有效信息,大力普及电脑技术;其次,县、乡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主导作用,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举办职业高中、职业技校等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提升外出务工农民的技术能力,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最后,发挥高校的优势,加强农村师资培训,大力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就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可以通过引导农科高校毕业生下乡的方法,逐步完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制度缺陷、丰富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模式。逐渐完善已经存在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相关制度,在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满足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解决到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后顾之忧、提高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四、借鉴国内外农村发展的建设经验,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可以在因地制宜的情况下充分借鉴国外的新农村建设经验。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社会背景与我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差距拉大,农民收入持续徘徊等一系列现象,因此可充分借鉴韩国的农村建设经验。 
  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借鉴上,除了对韩国的新村运动进行适当的借鉴外,还可借鉴其他国家的个别经验与做法,如:日本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瑞典的农民合作组织,瑞士的农村建设及农业政策调整,新西兰农业合作社,德国的农村综合发展新思路、以城镇带动乡村促进农村发展、政府补贴农业社保联合总会造福农民,荷兰完善的农业知识普及网络和农业合作组织,加拿大“农业协作伙伴计划”,等等。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

发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