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细微处着眼美丽乡村建设,是源于村民最质朴的生活和文化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细小而微的改造,设计师期于从根本处影响乡村的基因,设计对建筑的社会意义的思考超越其形式,而对于乡村复兴的期望则在设计的实践中开始起步。
这种“软性改造与升级”可以逐渐调治“农村病”,是深度城镇化的一剂良方。何为“软性改造与升级”?“软性”相对于“硬性”而言,要求在乡村建设、城镇化过程中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大拆大建,防止建设对于传统村落、城镇风貌的破坏,防止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性破坏。提倡从“软文化”“软改造”“软升级”入手,通过文化的、设计的、艺术的、科技的方式,让乡村和城镇得到提升。
乡村铺子改造
乡村铺子一般位于村口
在传统的乡村里
村口是村落和自然的分界点
有标志和分隔,交通组织,有休闲集会功能
![]()
![]()
通常村口要有棵大树
还有个亭子,村中有个广场
村边有宗祠和家庙
才能说是完整的村子
![]()
![]()
这个乡村铺的改造,
屋架采取了传统中国的木构做法,
带有皖南和婺源乡村的一些公共建筑形式,
如路亭、廊桥等。
所以这里可以算是一个
回溯到传统江南文化里的公共空间。
![]()
村民文化空间改造
这个供村民读书看报的文化空间,
是由近300年历史的祠堂附属院落改建而成。
![]()
设计师们对原有院落中的
墙面、门窗、屋架、铺地等构造
系统进行了梳理与修复。
在此基础上,
设计选择将一套回廊系统植入历史院落,
而非将旧有建筑完全封存起来。
![]()
回廊系统重塑了进入院落空间的秩序与层次,
使院落的空间划分从“一”到“多”,
确立了基本的空间使用格局:
一个可供灵活使用的
户外场地以及四处绿化院落。
![]()
回廊系统的钢结构
主要由弯折的钢板与门型钢柱构成。
弯折的动作本身使钢板变成结构,
在兼具组织排水功能的同时
也让整个结构系统产生一种轻盈、漂浮感。
![]()
![]()
![]()
村卫生院改造
很难想象
这是个从400㎡的小危楼
改造成的1400多㎡的舒适卫生院。
这座“最潮村卫生院”成为了农村的经典建筑。
![]()
![]()
![]()
![]()
窗户面积是加大的,
这种设计极有利于病人缓解心理压力。
村民社区改造
这里的房子,
原先都是泥砖结构。
通过改造,
使得房屋在住宿使用上更加便利,
解决当地人的实际生活问题。
![]()
改造后的房子,
可以在雨季采集、储存雨水。
内置的庭院,除了能养猪,
还能配合沼气产生烹饪能量,
自由转变成可使用能源!
![]()
所有的布局,
都在围绕庭院来设计,
厨房,浴室,客厅和卧室,
都被巧妙地包容在整体的设计之中。
![]()
该设计呈现了现代中国泥砖四合院的原型,
房子的整个外墙被“包裹”在一块砖屏幕上。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泥土墙,
而且还可以遮蔽窗户和开口。
![]()
变废为宝“观景亭”改造
这座石屋位于通向村子内部的小路一侧,四周农田环绕,相对独立。建筑原状为两层,一层堆放农具,二层由于木屋架高度很低,基本处于废弃状态。改造策略是在完善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让这个建筑更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可为更多的人群服务,从建筑空间与结构上,创新的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记忆与灵魂,使其与村落、与环境相协调,融为一体。
![]()
改造后,
二层空间因屋顶的抬高留出缝隙,
空间围合感被彻底改变。
新屋顶同老墙之间的空隙使得内与外有了更多的互动:
村里祠堂、田园、山峦的景观
从不同的方向涌入内部。
有了屋顶的庇护,
在二层的公共空间,
村民可以从新的视点欣赏村子里熟悉的景观。
![]()
![]()
![]()
从材料到做法,
全部采用了在地的方式;
而承重加固等不可知之处,
则用了现代的技术和材料。
来获得一种隐形的“现代性”。
这种“以新修旧,如旧补新”的方式,
达到一种微妙的在地感和现代性的调和。
![]()
![]()
村民小学改造
设计师们为了帮助到这个贫困的村庄,
他们将学校跟农场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村里因为太穷了,
一直都没能用得起化肥,
而这也为有机农场的建设提供了契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让村民一直被动得接受外界的帮助,
还不如给他们创造可盈利的模式,
这个与农场结合的校舍就是他们的创新之一。
![]()
![]()
![]()
![]()
村落桥梁改造
古老桥梁为新公路让位,
这在农村是最常见的事情了!
这座桥承担着为被破坏的线路提供服务的功能,
这是一条独特的环路,连接着两条河流!
![]()
虽然只是桥梁连接,
却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阴影下的一块面积,
被改造成了公共空间,
当地村民可以在这垂钓,
小孩也能在这玩耍。
![]()
村民厕所改造
乡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则是为了满足村民在平常生活和工作中就近如厕的需求。
两个公厕分别位于村口和村中小树林畔。
![]()
![]()
建筑以最基本的形态和建筑方式,
保证了在较少的资金和地域化的施工条件中
依然能呈现出简洁的现代审美。
并通过建筑形体错位的方式形成“缝隙”,
让建筑在仅有少量设备辅助情况下
依然享有保持良好通风和采光的效果。
![]()
![]()
村环境教育主题儿童乐园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
产生的尾料、废料,以及拆除卸的旧物,
大量堆积于场地中。
设计师用这些来“拼凑”儿童乐园。
![]()
空间上满足乡村儿童活动的需求,
材料和施工则注重低成本、低技术建设,
更深远的意义则是我们对于儿童环境教育的考虑。
![]()
![]()
![]()
![]()
![]()
看完这些案例改造,
有没有被这样的乡景吸引到?
正是这样的软性升级和改造,
慢慢地改变中国最偏远的农村面貌。
我们有理由相信,
农村可以暂时性的经济落后,
但软性升级和改造所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渐改变着它们,
让最偏远地区的人民,
享受到最先进的设计方式。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